文章
  • 文章
搜索
三农电视
三农电视
首页 >> 新民宿 >>最新消息 >> 春天来了,乡村民宿如何复苏?
详细内容

春天来了,乡村民宿如何复苏?

春天来了,乡村民宿如何复苏?

乡村民宿,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它既成为都市人对乡愁的寄托,让越来越多游客愿意“为一间房,赴一个村”,也撬动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引领越来越多乡亲在家门口走上致富路。然而,疫情的到来却让不少乡村民宿面临重重困难。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旅游市场逐渐回暖,近日,记者探访省内民宿旅游圈,寻找乡村民宿在春天里的复苏路径。

现状:“回血”困难 恢复元气尚需时日

走进万载古城景区,踏着青石板路,感受着沉淀的历史风味,却也感到丝丝清冷。

焰火民宿老板曾建平这几个月来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为契合古城景区是万载县‘历史档案馆’与‘老城博物馆’的定位,我投入资金近百万元,装修布置了28间特色房。民宿自去年11月开张后,生意很好,今年春节期间的客房,早在去年底就订满了,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曾建平叹了一口气接着说,“焰火民宿停业期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万元,虽然现在恢复营业了一段时间,但由于景区有过夜需求的外来客流呈‘断崖式下跌’,我们依旧‘回血’困难。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日均订房量还不到预期的四分之一,目前只能硬撑着。”

曾建平的烦恼不是个例。在庐山,凌霄予舍民宿店长丁微不用查记录,就能报出今年清明假期的营业收入:“3天假期,全店只接待了两波客人。”在梅岭,和琪精舍民宿老板刘印香说:“虽然清明假期订出了7间客房,但平常周末基本没有客人,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至少减少8万元。”在婺源,花间稻舍民宿负责人告诉记者,往年油菜花赏花旺季时800元一间的客房,今年降价至358元,才吸引到少量的游客。在靖安,溪真乡墅营销部经理李奕慧透露,清明假期的客人,基本都是使用民宿在停业期间售出的优惠券,几乎没有现金消费客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除去极小一部分背靠大型旅游集团的乡村民宿底气尚足,其他的都处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地。客观分析,这些由小商户、本地农民或返乡青年经营的乡村民宿,往日运营都是以熟人介绍和线上平台预订为主,现住现结保障了资金回笼效率。然而,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消费者短期信心难以恢复,客源直线下降,导致规模不大的乡村民宿资金断链,再加上人力、物力等成本,乡村民宿想要恢复元气尚需时日。

问题:“三无”短板凸显 抗风险能力不强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段时间,原本红红火火的乡村民宿业一时陷入停顿,却也让一些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给了业内人士和相关部门冷静思考的机会。

“和亲友一起住在乡村民宿,在欣赏自然风光之余,还可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这种体验是住酒店无法带来的。”南昌市民吴飞是一名资深背包客,住民宿是他外出旅游的首选。虽然住过的乡村民宿越来越多,但吴飞却愈发觉得“千店一味”。

对此,相关专家指出,乡村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但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既不考虑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也没有专业设计,不少乡村民宿盲目跟风,重模仿、轻创意,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在建筑风格、室内装潢、食宿服务等方面“照葫芦画瓢”导致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存在无文化、无特色、无品质“三无”短板的乡村民宿在疫情的冲击下自然难以喘息。

此外,记者发现,乡村民宿缺乏抗风险能力,还体现在经营结构单一上。“大多数乡村民宿经营结构和内容单一,仅是提供住宿和餐饮,基本都是传统农家乐的简单升级版,单纯依赖‘门票经济’,很难吸引回头客,一旦旅游业遇冷,日子就难过了。”采访中,几名基层干部一致认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立足各地独特的资源禀赋,把“三无”变“三有”,丰富经营内容,拓宽营收渠道。疫情期间,万载古色民宿老板陈水云通过在线上售卖具有当地古城特色的工艺品,让他的民宿保存了一丝生机。“自去年7月民宿开业以来,我想着光靠12间特色房是不够的,于是就在网上售卖特色工艺品。这些日子,我通过抖音直播,以古色古香的民宿和店内的工艺品展示馆引流带货,每月电商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虽说与疫情之前的收入不能比,但多少有点收入。”陈水云感慨地说。

方向:做优产业链 危中寻机转型升级

客观看,一场疫情,确实将“诗和远方”打回到骨感现实,越来越多民宿从业者开展多渠道自救,认真思考如何“活下去”。有的从线下卖风景,转为线上卖产品;有的开展团购、预售等促销活动;有的借助“直播+”推动“云旅游”,加速资金回笼。这些自救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要看到,乡村民宿业想要真正迎来复苏的春天,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行业“堵点”和“痛点”,危中寻机,做优产业链,推动转型升级。

乡村民宿如同游客“路上的家”,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激发了游客对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向往。因此,业内人士建议,乡村民宿从业者须抓住疫情后游客对健康消费的需求和不断升级的体验心理,提供有特色、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将“地区元素”做到极致。同时,更加注重以创意和差异化经营拓展空间,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挖掘消费需求,多做一些有内容、有文化、有风情的精彩设计,打造有积累、有沉淀、有故事的乡村民宿,挖潜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民宿全产业链。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高含金量的帮扶措施。令人欣喜的是,从4月起,我省正式试行周末2.5天弹性休息,全省5A级乡村旅游点对周五下午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给予门票半价优惠,部分景区推出减免房租等措施,这些“暖心礼包”正助力乡村民宿业“解冻”。

除此之外,曾建平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和景区能够加大对游客的引流力度,开发富有民俗风味的文娱节目,开通地方民宿旅游路线,发放针对民宿的促销券,让游客来得了、玩得好、住得下,来了有收获,走了有念想。

无独有偶,丁微等民宿从业者也期盼相关部门能围绕乡村民宿的现实发展需求,出台更多帮扶措施,加大开展联动促销活动的力度,加强对乡村民宿业的金融扶持和奖补力度,加快配套服务业复苏,争取将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相信只要相关部门和民宿从业者等拧成一股绳,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乡村民宿在短暂休整后定能重整行装再出发,迈向高品质、深层次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

手记

乡村民宿当承载更多美好

连续几日的采访,一名背包客的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他说:“我心中最好的乡村民宿要能承载得了都市人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有独一份的乡村景观、乡土气息,兼具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内涵,看上去很美,住进去很舒服,走出去很丰富。”这名背包客的心声,恰是消费市场对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期待。

“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疫情加速了乡村民宿行业洗牌期的到来,但若乡村民宿业能进入行业变革与资源整合的深度调整期,未来不仅会“体量”更大,而且会“体质”更好、“免疫力”更强,为乡村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如此,游客能在小镇、乡村独具特色的院落里体验到惬意欢乐的慢生活,民宿从业者和周边村民能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找到文化自觉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那我们何愁不能将美丽乡村、富饶乡村进行到底。



城市选择

安徽省:
广西省:
广东省:
贵州省:
云南省:
四川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南省:
湖北省:
宁夏自治区:
青海自治区:
甘肃省:
新疆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江西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海南省:
河南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重庆市:
上海市:
北京市:
本站已支持IPv6
seo seo